Search

◎ 飲食選擇純粹是由個人喜好決定嗎?從菲律賓的糙米興衰史,看見全球化、疾病治理、與國家貿易政策如何左...

  • Share this:

◎ 飲食選擇純粹是由個人喜好決定嗎?從菲律賓的糙米興衰史,看見全球化、疾病治理、與國家貿易政策如何左右我們的飲食選擇
.
對台灣的外食族來說,平常在便當中並不容易看見「糙米」作為主食,我們經常吃的,是去糠、去胚芽後的「白米」。近年來,由於糙米富含膳食纖維與各類維生素,逐漸與「健康」畫上等號,有越來越多國人願意嘗試糙米。但是您知道嗎?鄰近台灣的菲律賓,在2013年起也吹起了一股「糙米熱」,其主要訴求卻不僅僅是「健康」,而是「負責」,負責的對象包含了自己的家人、其他國民、甚至是國家,為什麼吃糙米,會和一個「負責的好國民」形象發生牽連呢?
.
江順楠是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克魯斯分校(UC Santa Cruz)的社會學博士候選人,他在本週為巷仔口帶來非常精彩的「食物社會學」分析。江順楠指出,菲律賓曾經有過一段「糙米消失」的歷史。菲律賓自1870年起,在殖民政府的貿易利益考量下,將農業重心轉向菸草蔗糖等經濟作物,稻米的缺口則由進口填補,因此在二十世紀之前,白米在菲律賓都市地區已經相當普及。
.
然而,1880起,仰賴精製白米作為主食的亞太各國,卻開始大規模出現腳氣病,營養學者發現,腳氣病是因缺乏某一種營養素引起,也就是後來為人所知的維生素B1。面對腳氣病的問題,菲律賓政府曾嘗試鼓勵人民重新吃糙米,卻失敗告終,菲律賓政府轉而求助新的碾米技術,也就是在白米生產過程中,為白米鍍上維生素B1,這一政策也象徵了商業化糙米生產的結束,自從之後,只有在產稻的鄉村地區才能看到糙米飲食。
.
2007-2008 年間,全世界迎來了一波高糧價危機,導致許多國家重新檢討糧食生產和貿易政策,菲律賓也是其中之一。當時的菲律賓政府重新確立了達成糧食自給自足的政策方向,並且推動不同的計畫來試圖落實這個目標,糙米飲食就是其中一個計畫。同時,這一波推廣運動訴求的營養問題也逐漸產生變化,從運動初期的微量營養素缺乏逐漸轉移到糙米對於各種慢性疾病的益處。這反映了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肥胖問題的日益增加,營養學稱這種營養缺乏和營養過剩並存的現象為:「營養不良的雙重負擔」(double burden of malnutrition)。在這一波糙米推廣運動的影響下,糙米終於又再次回到市場上,現在的菲律賓不只在各大超市中都可以買到糙米,許多傳統米行也已經開始販售糙米。
.
江順楠指出,糙米飲食看似是一種很在地的飲食方式,卻和「全球化」習習相關,從糙米在菲律賓飯桌上消失,到糙米重新出現在米店中,歷經了不同的歷史階段,也透露出全球食物體系和飲食健康之間的複雜互動關係。
.
比小編摘要精彩百倍不看可惜的完整文章連結:https://twstreetcorner.org/2020/02/11/chiangshunnan/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街頭巷尾,是一般人最常出入的地方,也構築了基本的社區。在這裡,我們看看台灣的日常生活社會如何運行。
View all posts